11.7.07

我们看不到的创伤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靠的都是妈妈供给的养素。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孩子的一个踢腿,都能让妈妈感到如斯幸福。含辛茹苦怀胎10月,妈妈不是最疼孩子的那一个人吗?

小盈瀛死了,嫌犯之一竟是她最熟悉的妈妈。相信,“震惊”是每个人最普遍的第一个反应,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不解”与“谴责”。

刚出炉不久的港剧《学警出更》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戏码。一个妈妈因为10岁的女儿溺毙了,而哭得死去活来。最后的最后,警方揭穿原来把女儿推下海的,竟是女孩的亲生父亲,为的只是那笔用来偿还给阿窿的可观保险金。原来,那个妈妈流的泪水,都是出于她对女儿的愧疚与自责,因为她为了保住丈夫,而放弃了还一个公道给女儿。

这是戏,所以当有雷同的戏码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的时候,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面倒的谴责,这是因为受伤害的是一个只有3岁的女童,“恻隐之心,人之皆有”。大家都会想“虎毒不食儿”,连凶猛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的孩子,怎会有如此狠心的妈妈呢?

我们这么想,是因为那一份恻隐之心。也正因如此,这一刻,我们的思绪最容易被愤怒的情绪所淹没,感性已经凌驾于理性之上。

对于感性尚未完全淹没理性的人,心中必定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起案件背后的故事,也即是连警方都还没头绪的“动机”。事实是否如我们现在用一双眼睛和一双耳朵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一样呢?

当感性淹没理性,会让我们无法客观分析,也最容易走入一个死胡同。当存疑的问题无法厘清,所呈现的“真相”是否还是一个最完整的“真相”吗?

天真的小孩总是成为悲剧中的无辜者。但是,大家往往却忽略了还有其他因为这件事,而受到伤害的人。他们,就是小盈瀛父母的家人。

我们都是不认识小盈瀛的人,但是我们大家都对她的遇害产生了恻隐之心。我们既有这种感受,那么熟知小盈瀛的家人又会有何感受呢?

无论是黄荣秋的家人,还是郑慧雯的家人也好,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心理都一定承受了某种程度的压力。再加上外界的异样眼光,肯定会让他们更难受。

死者已矣,大家固然会为这个悲剧的发生有所感慨,但是如何继续让这些活着的亲人继续走下去,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在心理上所受的伤害,并不是我们所能用肉眼看到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缝补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呢?#

《光华日报》,7月11日

3 則留言:

熱血火狗 @ FireDog 說...

跟主任說,我們不寫案情以外的家事,能嗎?相信這都不在我們控制範圍內。
商業的鬥爭和立場,加害了小盈瀛和她的家人,而我們為了討兩餐溫飽的,也只能當做老闆手中的武器。

匿名 說...

感覺部分傳媒在這件事情上已不再是單純的新聞處理,初衷和態度看來似乎已變質。

匿名 說...

感覺部分傳媒在這件事情上已不再是單純的新聞處理;初衷和態度在利益的誘惑下顯得模糊起來,似乎已變質……